2022年3月14日 星期一

預測未來支出的新觀點:我們常犯的錯誤和改進方法

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回歸到「正常」生活,大家的消費習慣也跟著改變了。事實上,到2021年底,信用卡的支出不僅回到了正常水平,甚至比2019年同期還多了27%。即使未來通脹繼續上升,影響支出模式,但重點是:人們又開始大手大腳地花錢了。

不過,就像回到社交聚會中跟人寒暄變得有點尷尬(這感覺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啊!),預測我們現在的消費模式也變得比較困難。但不同的是,社交不熟悉可能只是個小問題,但無法準確預測支出卻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例如,常見的錯誤就是401(k)提前提款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支出,選擇從401(k)帳戶提前提款。但這樣做會導致罰款費用。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這是因為提前提款不僅會支付罰款,還會影響長期的理財規劃。

還有,信用卡債務也是個大問題。許多美國消費者都相信他們下個月能夠一次性還清信用卡賬單,但現實卻是,他們手上卻攜帶著大約8500億美元的信用卡債務,並且需要支付這筆債務的利息。這種情況讓人不禁感嘆:如果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支出,那麼這將對我們的財務健康造成多大的影響!

因此,更好地預測支出——或者說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支出,將會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許多個人理財應用程序的核心目的,這些應用專注於幫助消費者建立更好的預算習慣,讓大家能夠更好地管理財務。

這個話題我之前也討論過,但這次有了新的發展。Chuck Howard、Dave Hardisty、Abby Sussman 和 Marcel Lukas 等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一篇新論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支出。

消費者通常是怎麼預測支出的呢?

讓我們一起試試吧。想一想,你預計下週會花多少錢?然後,再想一想你預計下個月會花多少錢。

我知道,這聽起來像是一場派對把戲,但這會幫助我們了解預測支出的常見錯誤。我猜當你開始預測時,你可能會說:「嗯,讓我想想我一週通常會花什麼錢。」這是一個常見的預測方法,大家都會用這種方式回顧過去的支出,而這種回顧往往比較容易。

你可能會想到一般支出的類別——例如,購買雜貨、偶爾外出用餐、喝咖啡、甚至一些小零食。你也會考慮到你通常會花多少錢在這些類別上。如果是預測月度支出,你可能會想起房租或按揭、車貸、保險費等。

這樣的方法確實直觀,也比較容易操作。但正如Howard和他的同事們指出的,這種預測方法存在一個大問題。

問題在於,過去的支出並不總是能準確預測未來的支出

來看看這個問題的視覺解釋: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使用了一個「正態分布」的圖表來說明這點。當支出是正態分布時,中間有一個峰值,這代表中等大小的支出最為常見。而極低或極高的支出則較少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用過去的支出來預測未來支出,通常會比較準確,因為你預測的支出與分布的平均值是對齊的。

但問題在於現實中,支出往往並不是正態分布的,而是「偏斜分布」。這意味著,非典型的高支出(比如買新輪胎、突發獸醫費用、或叫水管工等)發生的頻率比非典型的低支出更高。

換句話說,當你有一筆非典型支出時,它更可能是高額的,而不是低額的。如果你只基於過去的支出來預測未來支出,你將很可能低估未來的支出總額

Howard和他的團隊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多項研究中,都發現消費者常常預測比實際支出更少的金額,這正好反映出這種偏斜分布的現象。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考慮非典型支出

既然消費者常常無法準確預測支出,是因為他們忽略了非典型支出,那麼讓他們考慮與通常不同的支出,應該可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這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一項實驗中,Howard和他的團隊與一個個人理財應用合作。他們要求一組消費者思考為什麼下週的線上購物支出會與平常有所不同。另一組則只是要求他們預測下週的線上購物支出。

結果顯示,考慮非典型支出的消費者,預測的支出金額約比不考慮的消費者多40%。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預測幾乎與實際支出相差僅約2%,這顯示出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簡單實用的小技巧:改變預測思維

這個方法其實很容易實施。下次當你想預測未來的支出,別再問自己「我過去是怎樣的?」改為問:「未來可能會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轉換思維,能讓你更清晰地預見可能出現的各種支出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方法並不會改變人們實際的消費行為,而是改變了他們預測支出的方式。更好的預測可以帶來更好的計劃,並在長期內形成更好的理財習慣。

我向論文的共同作者 Abby Sussman 詢問,她是否因為這項研究而改變了自己的預算習慣。她回答說:「當然,我通常會假設所有支出都會比預計高出20%。」這種「常見預設」也許就是一種實用的解決方案。

通過改變我們預測支出的方法,並學會考慮非典型支出,我們可以更好地管理財務,避免不必要的債務,也更容易達成我們的財務目標。這不僅僅是理財上的智慧,更是一種生活上的前瞻性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