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圈裡,替代性投資(Alternative Investments)一直有一套很吸引人的說法:只要把一些和股票、債券沒那麼同步的資產加進你的投資組合,就可以達到更好的風險報酬表現。聽起來是不是很夢幻?這個觀念其實是根據投資組合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低相關性可以分散風險」。
這種說法在近二十年變得越來越熱門。除了分散風險的功能外,支持者還會強調另一個點:這些替代性資產(像是私募股權、創投、對沖基金等)所在的市場比較不透明、不有效率,更容易找到市場錯價,加上「菁英級」的投資經理人操作,就有機會賺到所謂的「超額報酬」(Alpha)。
但這些講法,真的能實際帶來好處嗎?實際上,不一定。
理論上,相關性低的資產確實可以幫助分散風險。但問題來了:這些數據大多是**「歷史回測」出來的,而且很多替代資產像私募或創投,它們的報價其實有延遲現象**,並不是根據市場即時交易來決定。換句話說,在市場大漲或大跌的時候,這些資產表現看起來比較穩,其實只是還沒被「認真估價」而已。
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機或大跌市裡,我們才最需要分散風險,但很多原本號稱「不太跟股市一起跌」的資產,到關鍵時刻還是跟著一起大跳水。2008年金融風暴、2020年COVID股災的時候,很多擁有大量私募與替代資產的基金也沒有倖免。
至於所謂的「阿爾法」——那種高人一等的報酬率,其實現在也越來越難找了。雖然某些頂尖經理人確實有實力,但整體來說,這些基金的平均表現已經跟大盤差不了多少。更不用說,很多超額報酬其實只是因為承擔了更高的風險,或是資產本身不透明、難以定價,才「看起來」好像表現不錯。
就拿對沖基金來說,過去十年平均下來,它們的阿爾法幾乎是零。更慘的是,它們和股市的連動性越來越高——跟你買大盤ETF沒什麼兩樣,但還得付上好幾倍的管理費,划不划算?大家心裡應該有底。
講到費用,就不能不提替代投資的另一個大問題:貴。以前流行的「2 and 20」收費模式,也就是2%資產管理費 + 20%績效費,雖然現在有稍微往下降,但依然很驚人。你想嘛,如果一個基金原本有機會幫你賺6%,結果被管理費吃掉2%,績效費又抽走1%,剩下的還不如你自己買大盤ETF。
還有一點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流動性和透明度的問題。這些替代資產不像股票可以隨時賣掉,也不像債券有固定價格。當市場出現危機,你真的需要錢的時候,這些資產很可能賣不掉,或是只能賠本賣。更慘的是,很多私募或對沖基金的內部操作和分潤機制根本不透明,投資人完全是「被動接受者」。
隨著市場越來越成熟、資訊越來越透明,原本那些可以找到錯價賺大錢的優勢,也慢慢不見了。當資金大量湧入,投資機會被稀釋,連表現不錯的基金也會被複製甚至取代。ETF這類工具更是加速了這種現象,因為它們可以快速「複製」成功的策略,讓阿爾法不再持久。
那是不是代表替代投資就完全沒價值了呢?也不是。還是有一些基金經理人能長期跑贏大盤,但他們很稀少,而且通常不會對外公開募資。更現實一點,連長期信仰替代投資的耶魯大學基金會,在2025年也宣布要出售幾十億美元的私募股權部位——這背後意味著什麼,大家可以自己想像。
最後,如果你真的有興趣碰替代投資,有幾個提醒可以參考:
-
挑資產時要看清楚相關性。不要再把私募、創投當成「風險對沖」工具,反而可以看看一些特定的對沖策略、黃金、甚至部分收藏品,這些可能還有機會幫你分散風險。
-
盡量避開高費用或太複雜的投資工具。搞不懂的東西就別碰,尤其是那些連賣方自己都講不清楚邏輯的商品。
-
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流動性需求。你能不能撐過五年不賣出?有沒有可能中間因為家庭、工作變動就需要用錢?投資這些資產前最好先想清楚。
-
別太相信過去的數據。歷史相關性和過去的超額報酬,只代表「以前的某段時間」,不等於未來也會重演。尤其當一個投資工具已經被大量推廣,阿爾法大多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總之,替代投資過去可能是財富自由的捷徑,但現在更像是一個被過度銷售、報酬被稀釋的老故事。未來要不要再跳進這池水裡,得靠更清醒的眼光來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