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投資時,腦中有個既定印象:股票雖然賺得多,但風險高;債券雖然報酬低,但穩健安心。所以不管是理專建議、還是網路上看到的資產配置文章,常常都說「股票六成、債券四成」是黃金比例。
但問題是,這樣真的適合每一個人嗎?
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投資期限,比自己想像得長得多。假設一個人30歲開始投資,一路投到80歲甚至更晚,中間有五、六十年的時間。對很多基金會、學校捐贈基金來說,他們甚至是以百年為單位在規劃資產。
如果你有這麼長的投資時間,那麼持有大量債券,其實不是一個最理想的選擇。為什麼?因為長期來看,股票的報酬幾乎一定高於債券,而債券在長期投資中反而會拖慢你的財富累積。
我們其實「默默」已經持有很多債券了
有趣的是,多數人覺得自己股票比例不高,是因為他們只看投資帳戶裡那幾檔基金、ETF 或債券。但其實,有兩個「隱形債券」你一定有:
-
政府的社會保障或退休年金:這基本上是一種抗通膨年金。
-
自住房產的價值:房子不太跟股市一起大漲大跌,長期來說還會隨通膨升值。
把這兩個加進來,你會發現,很多人名義上股票60%、債券40%,實際上早就超過一半資產偏向固定收益了。
什麼時候該持有債券?
當然,不是說債券一無是處。如果你短期內要用錢,比如準備買房頭期款、付學費、或是幾年後有一筆大支出,那用債券保值就很合理。另外,很多人退休後怕收入不穩,也會用債券來當現金流來源。
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做法。假如你的資產夠多,其實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平均資產值 + 合理支出率」。例如,計算你投資組合過去5到7年的平均價值,再乘上5%的支出率,基本上就能維持購買力;如果願意慢慢花掉本金,可以用7%甚至8%的支出率。這樣一來,你不用重押債券,也能有穩定收入。
債券太多,未來恐怕會不夠花
為什麼要特別提醒這件事?因為現在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如果我們照著傳統的 60/40 投資法走,退休後的錢很可能不夠用。而且這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隱憂。
想想看,退休後還有30年人生要過,如果報酬被債券拖低,你的退休金可能比想像中少很多。愈早調整,愈容易補回來。
結論:少一點債券,反而更穩健
投資不是盲目追求「穩」,而是在長期中活得更好。如果你的投資時間是幾十年,那麼過度依賴債券反而是一種隱形風險。股票雖然波動大,但拉長來看,它才是讓你財富增值、抵抗通膨的主力。
所以,別再被「股票六成、債券四成」這種老公式綁住了。先看看你真正的資產結構,算上你的年金、房子,搞不好你早就超配債券了。該勇敢加一點股票,就趁早做吧。